“背景+预判”,高手交锋的必备技能
这样的场景是否常见:刚接手一个新项目,很容易不明就里零散地提问;或者,不能快速get任务要点,保守得一言不发,脑中却黑人问号?
该如何在短时间内跟上节奏?个人经验就是运用组合“背景+预判”能力。
具体什么是“背景”?千万不要把它对应成ppt里的第一页,罗列一些经济下行压力大、互联网用户增长环比下降等大而泛的描述和数据。
其实,“背景”这个词,在工作汇报、活动方案以及周报日报里十分常见。这里的背景,指的是项目背景、问题背景、提案背景……
当你要理解别人的想法时,要先抓住别人的背景,这样你的理解就能上路,自然不会提一些让人无语的问题。同理,当你要让别人懂你时,最先需要抛出背景内容,它是你思考的基石和出发点。
道理都懂,举个工作中的小例子:
任务:策划电商平台某频道的节点大促活动
背景:①频道的亮点功能是什么?②有什么强势资源?③可借助的经典手段?④有什么社交玩法可促进裂变?
基于这些切实背景,可以开始拆解目标,从优势出发制定策略,缺哪补哪,继而明确落地手段和短板(请求上级支援),最后预估效果。
有了清晰的背景,看方案的人能迅速进入逻辑情境。
比如已有成熟的社交裂变玩法这一优势,和方案里规划的借助玩法在预热期引爆,在爆发期持续裂变,就变得前后对应,有理有据,极易让人理解自己的之所以然。
再举个做饭的通俗例子帮助理解:
任务:为女票下厨做晚饭
背景:①厨房工作台卫生情况?②食材情况?③油醋糖盐情况?④宝宝喜欢吃什么?
“背景”好比在做菜前,明确当前的实际情况。是上顿的锅都还没洗,需要先清洗才能开始做饭。还是菜都备好切好了,可以直接下锅。
背景神功练就到一定境界时,就会看到“背景”,立刻在心中预判此方案的大致的架构和走向。是否能产生“背景+预判”的连贯,可以有效区分生手和老手。
这也是为什么,你给领导汇报时,他明明只瞄了一分钟,却能在你每个薄弱处寄出致命刀片。这就是功力的体现!而你如果也深谙此道,更可以提前预判领导可能的疑问点,提前作备案快速应对。
在领导发问时,腰板挺直地说“思考过这一情况了,我的应对方案是xx体现在xxx里”。十分钟对完下一季的重要活动方案,这样的高手过招,电光火石,何其爽也。(这就是笔者说的,高手交锋必备技能)
当然,也有一种观点:“背景”很鸡肋,不必为了写背景,强凑数据和盘点都知道的情况。
个人不能苟同。因为“背景”是“拆解问题”的第一步。
比如问你“如何估算明年小龙虾市场的市场消费量?”没有背景意识的同学,很容易想一出说一出,比如说参考往年的数据,再加一些市场走势和用户分析数据就得出了结论。看似很科学,有数据支撑和分点陈述。实则逻辑混乱、思考不全。
首先,这个问题何其广泛。估算广东省的小龙虾消费量还是全国的?是淡季还是旺季周期内的消费量?可见,厘清背景是明确问题边界的第一步。
其次,问题明确后,才好拆解问题。如何拆解问题,这是一门学问,本文重点介绍颗粒度思维对拆解问题的升级奇效,也就是第二个神奇组合。
“问题拆解+颗粒度”,细化工作的具体思路
颗粒度思维是什么?在物理学界,从牛顿力学走到量子力学是划时代的:量子论带给人们前所未有的冲击和震动。
我们发现:当研究对象的颗粒度变小——从宏观、低速的质子到微观、高速的量子时,整个物理世界的理论体系和基本思想都需要彻底重构。缩小的力量不容小觑。
“颗粒度”可以嫁接在不同问题的思考中。比如对生产要素的改造,在数字化工具的帮助下,劳动力的专业分工(即劳动力的颗粒度)变得越来越精细。在工业时代,极大地提升了生产的效率。
再比如水滴筹。资金颗粒度被划分为极小的单元,从而能够通过众筹的方式高效率地将社会上的小额闲散资金聚集起来。
话接上文,在判断明年小龙虾的消费量时,试着通过颗粒度思维来精化答案。回归例子,比如问题明确为估算广东省旺季(假设为6-9月)的小龙虾消费量。那可以分别看6、7、8、9月的不同上游环节数据,设置不同数据权重,继而预估消费量。这样就让答案的时间颗粒从季度精确到月度。当然还可以继续细化。
对应到电商运营中,比如如何预估某个营销活动的流量需求?
从粗颗粒开始预估,参考上一个活动的流量规模和效果。如果要达到相同效果,预计需要什么流量规模;
再从细颗粒(e.g.时间维度)预估。拉一个表,以时间为维度,分别预估在预热期、爆发期需要达到的流量量级;
在细化预热期是否有小高峰,是几天中哪天,甚至可以参考往期案例推断出时段:在爆发期日均需要达到什么量级,爆发期中的高峰又需要达到什么量级;在活动当日的不同时间段又需要达到什么量级。
下一步,你可以很清晰地参考往期数据,每天的自有流量多少,得出缺口是多少,可以通过什么途径低成本解决一部分,剩下的部分需要领导支持。
做完颗粒度细化分析,把流量需求细化到天甚至关键的几个小时,就能很清晰地定位在具体哪个节点需要增加流量预算投入(且理由充分,不容拒绝)。
同时,这个规划清晰之后,也可以在活动执行期对照关键指标的表现,帮助迅速定位问题和作出调整。
反之,如果你一直是粗颗粒的进行拆解问题,很容易在每个环节收获一堆diss。
比如,你预计在预热期需要500万流量引入,流量缺口是100万。领导首先会问,why……增加投入是否有超预算风险?
但如果你细颗粒去拆解后,发现每天只要多引入20万流量(假设),可以进行跨部门渠道合作解决30%,剩下70%需要增加投入,但由于在刀刃上增加了投入放大了效果,所以平均下来拓客成本不超预算。
“问题拆解+颗粒度”简单来说,它的威力包含但不局限于界定问题,准确拆解,细化思考,想在前头。
结尾:试着去组合技能,让自己的能力融会贯通,自成一脉。不断训练组合的条件反射,更快“解题”,释放个人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