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和大家讲一下本次活动最终的关键数据: 3天在两个社区建了两个群,群人数分别为:302、367,总费用1873.4元,平均单个获客成本:2.76元,团购总订单量233,给公众号导流人数:577。
我将从以下几个部分进行复盘:
我司目前正基于社区内商业,打造社区内零售店连锁业态,从7月至今发展了4家社区内零售店,开店还在持续进行中。
目前,社区新零售的概念已经快被嚼烂了,我们虽然有自己的微商城;但用户体量太小了,打开率不高,实际上还是将大部分精力放在线下。毕竟对于用户运营来说,没想好后续计划的情况下不敢立刻将用户圈起来,用户运营是一个持续的运营过程,并且社区内用户有个显著特点:好招揽,失去后更难挽留。
因此,我们在对标行业的社区团购之后有了一系列计划,才开始试跑O2O的模式,先拿两个社区试点,后期根据试点情况迭代并复制。
提供生鲜类产品团购活动,丰富门店的经营品类,作为门店另一营收渠道。
会伴随一些基础的作用:社群作为一个更好和业主认识交流的渠道,让业主认识我们、信任我们,从而愿意来消费;业主能通过社群快速提需求,我们提供送货上门服务;店内的促销活动也能第一时间触达到用户。
需要持续运营的社群其实是很耗费人力物力财力的,往往把人拉进来容易,但要把人“玩活”比较难,一不留神就变成了死群。
社群也是有生命周期的,比如你进一个群,刚进3天内看不到群最贴合自己的内容,就会自动定义这个群没有意义,偶尔打开只是因为好奇;而人对事物的好奇也是有生命周期的,3个月内没办法把这个社群群成员盘活,往往就会变成一个死群或者广告群,这时候再想重新塑造用户心智,就会花更多成本了。
我把整个操盘思路归纳为:0到1,1生N。
用3天的时间让用户真正感受到我们是一个超级实惠的团购群,而且要让用户熟悉我们,对我们产生信任感。
0到1实际上是一个社群从无到有的过程,这个过程相对较机械,只要选对品,在对应的场景加上应景的引流话术,问题不会太大。
1生N就是指用户的裂变。
裂变的底层逻辑:既然裂变方法行不通,那裂变底层逻辑一定行得通,即“人性”。
无论男女,无论老幼,都有共同的人性,有几点可以被我们作为裂变的底层逻辑使用:喜欢占便宜,喜欢竞争——而这两点,用心理学的观点来看待就是人的自恋和攻击性。
本次实现社群内用户裂变,一个是利用占便宜的心理:两次抢购活动;另一个是竞争的心理,每一个群游戏获奖者我们都会给他做一张海报,发到群里,并且引导他分享到朋友圈。
抢购的商品(鸡蛋、生蚝)是和公众号绑定的,需要关注公众号才能在商城下单,在开始抢购前我们会多次提醒群成员提前关注公众号,说明原因也顺便介绍一下商城,把流量沉淀到微信公众号,为以后微商城商品的转化做准备。
社群激活其实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促进群内活跃,承载流量裂变。
三天贯穿始终的是晚上8点准时的幸运红包,手气最佳可获得10元免费到店消费资格,也是为了增加群内福利的稳定性,让用户产生看群的习惯。
产生裂变的一个细节是每个小活动宣传海报,以及每个活动获得奖品的成员需分享证书到朋友圈,增加曝光引流;另一个细节是我们的爆品抢购活动,优惠力度确实很吸引人,因此很多群成员主动拉自己的家人以及小区的朋友进群,我们限定了需要本人凭订单到店核销,因此筛选了非目标用户。
成语接龙的海报(因设计师活儿太多,海报均为我们自己用PPT制作)
幸运红包得奖者获奖的海报
在抢购正点,我用上厕所测试了一下大家的参与感,群内的反应还是比较强的,说明大家都在等着。
社群运营其实是一个很耗费精力的事情,有些人可能会认为拉一个社群很简单,但实际要精准到目标用户还是有一定难度;而且即使拉群容易,激活也是一件比较费心思的事情。
基于社区关系的社群,大家都是在一个小区的,要增加用户粘性,除了以门店为依托;还应该用好这层社区关系,引导大家聊聊家常,群成员彼此熟悉,基于某一个情感链条产生的链接,才能更加牢固地稳定社群的粘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