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转行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是从传统得不能再传统的行业,转到互联网行业。
幸好遇到了三节课,让我对于转行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也有了一条明确的路径规划。
课程已经进行到了第二周,应课堂作业要求,学员需要对学习成果做一个知识分享,对过去的学习内容进行回顾和总结。
因此,本次分享主要分为两个大的部分,第一部分,简单梳理课程内容;第二部分,谈谈我的一些学习心得。
课程的前两周,没有过多涉及具体运营工作中会用到的技能。
更多是在道的层面,带领我们对运营本身有了初步的理解,以及领略了运营的工作流程,工作内容等。
对于运营,老黄的定义是:
所谓运营,就是通过一系列穿针引线式的行为和资源投入,让一件事儿能够持续良性运转。
并且以微信群的搭建管理举例,详细讲解了运营的定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对于运营也有了自己的理解和认识。
所谓运营,其实就是产品与用户之间的那座桥梁。
而运营人的工作就是通过一系列的行为和资源投入(包括人财物等),共同来建立和维护好这座桥梁。
让产品的价值能够通过这座桥梁更好地传递给用户,同时用户的反馈也有了畅通的沟通渠道。
有句话是这样说的:运营是个筐,啥都往里装。
就是因为运营工作高度不标准,而不标准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运营面向的主体不同,运营手段和做的工作也会有所不同。
我们常见的电商运营,做的更多是客服、处理疑问、解决售后问题,还有促销活动等。
各大商场、广场常见的扫码免费领取礼品活动。
以及人们经常用的饿了么/美团外卖,从优惠券的发放,个性化推荐。
以上这些,都叫运营。
第二,根据产品类型的不同分类,运营的工作也不同。
产品类型主要分为两种:传统产品、互联网产品。
传统产品,他们和用户之间更像是Onenight的关系。
因此运营的目标,更多是以 成交,达成销售业绩 为导向。
而像 三节课、知乎 这样的互联网社区类产品,更多是以长期用户维系为导向,在于和用户长期的互动,为用户提供长期价值。
不论是初创型企业,还是成熟的大型互联网企业,运营都包含四个大的流程。
根据产品形态,产品阶段,以及当期最主要的关注点不同,制定不同的运营策略。
根据第一步制定的策略,合理分配资源,把目标细化为可执行的计划。
执行第二步制定的行动计划,达成预定的目标。
对第三步执行目标过程中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即:去向数据要迭代,也要向迭代要数据。
有一个事实是,相较于传统行业,互联网行业很多职能分工极度不标准,尤其是【产品】和【运营】岗。
在传统行业中,运营被分为市场部和销售部,而且工作内容都是静态的。
比如市场部负责广告投放、产品推广、获取销售线索、拓展销售渠道,销售部则是只负责拿下订单。
而在互联网行业中,运营是以目标为导向(获取用户,用户维系),是动态的。
此外,即使在互联网公司,根据公司发展阶段不同,运营的职能分工也会有所不同。
比如早期互联网公司,设置一个运营部,以目标为导向,完成用户获取、用户维系等工作。
在这样的公司,运营的工作会更加繁琐,分工也不会特别明确。
而像新浪这样成熟的互联网公司,运营则被细分为不同的模块,分别对应执行不同的运营任务。
按照老黄的划分标准,运营人主要会经历从P1小白,到P5高级专家的五个发展阶段。
不同的级别,对应要求的认知和技能不同,薪资水平也有天壤之别。
P1小白,主要负责执行层面的事务,比如客服,打杂。
P2可以独立负责一些小项目,比如策划一个文案、开展一个活动等。
P3需要运营人在某一细分项比较专精,可以是文案、营销、数据分析等。
到了P4、P5,则对运营人的能力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比如带团队的能力,对用户的需求把握,以及对行业的认知。
运营喵在日常工作中,需要和产品汪、程序猿经常互动,少不了撕逼。
尤其是运营和产品这对生死冤家(难兄难弟)。
因为各自站的立场不同,面对的问题也不同。
所以经常会出现:产品像一坨shit,难道也要逼着用户吃下去吗?
或者运营都干吗吃的,人家的产品那么烂,数据都能蹭蹭的上涨等这样的对白。
不过就像老黄说的,只是大家都是朝着产品更好的方向,撕逼也是有益处的。
再就是,运营和研发的关系。
老黄给出三点建议:一定要跟程序猿GG们搞好关系,一定尽量少提不靠谱的需求,一定尽量不要改需求。
时间过得真的很快,三节课运营P1课程已经开课半个月了,内容也已经学习到了第三章。
课程反复听了几次,过程中也有做笔记,课后认真完成作业。
但感觉就着现在的这点知识储备,想要实现成功转行,找到一份互联网运营工作还是不够。
Anyway,继续跟着老黄的节奏学习思考吧,管他真理无穷。
始发于简书:廖师兄